编者按:新学期开始,学段衔接的话题备受关注。进入新的学段,学生往往面临着环境的变化、学习任务的加重以及人际关系的调整等挑战。如何做好学段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化解家长的学段衔接焦虑,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由于不同学段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课程设置、育人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段衔接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适或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今天,重新审视探讨学段衔接问题,已经由能否“有学上”的小升初和初升高等选拔性竞争,走向“上好学”的学段跃升新时期。如何让学段衔接更丝滑柔顺,帮助学生越过学段衔接期的成长缝隙,实质上是一个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优质资源供给问题。
对此,要提高站位,扩宽视野,认识做好学段衔接的重要性。学段衔接要站在建设教育强国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从对教育基本属性和基本关系的把握中系统认知,一句话,教育强国建设道路上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关注个体,不能让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掉队。立德树人要具体到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整个过程,既要有对学生群体成长关键期的关注,更要有对个体成长的个性化照应,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过于强调考试成绩而忽视健康成长。要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为主线,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增供给、补短板。对学段衔接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身体、心理、习惯、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需求与问题进行预判,提供共性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每个学生学段的自然过渡、自然跃升。
坚持素养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打通育人堵点。我国基本建成了基础教育贯通培养的课程育人体系,义务教育和高中实现了素养导向的课程修订,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课程设置基本成型。但当前,课程设置与新时代育人新要求,还存在一些衔接上的不足和短板,课程设计存在一定优化空间。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接受,但课程育人方式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学段衔接“软着陆”不够。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提前学”或“抢跑”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政府、社会等应降低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弱化功利性“追分”观念,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让学校和教师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素质教育。
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协同机制,畅通育人纵向通道。学段衔接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的育人制度机制畅通问题。国家层面要进行顶层系统设计,及时掌握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等关键节点上的育人新需求、新问题,并给予科学指导,对有效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及时宣传推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牵头或委托教科研部门建立多方参与的畅通育人纵向通道。通过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幼小初高联合育人或教研等活动,让大家清晰彼此教育目标,梳理有效经验,解决实践困惑,为学段衔接架起互通式学习和交流平台。学校要把学段衔接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节点,承担起衔接问题主体责任。在育人管理、课程开设、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留出育人衔接点,主动和教师一起搭建连接线,通过上下互联,推动学段衔接由学习阶段延伸到学习内容的贯通,从知识层级性到学生发展整体性,让学生在协同育人中实现健康成长。
开展系统研究,构建完整、连贯的基础教育体系。学段衔接表面是学生是否适应学段变化的问题,背后考验的则是教育体系是否完整、连贯。可以说学段衔接如同“神经”“筋络”,是衡量教育体系是否科学、适切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段衔接中反映出的有些问题是浅层次、直观的,可以短期内解决,比如心理不适等;有些则是深层次、复杂的,如学习障碍等,需要深入研究,分步系统解决。对此,要聚焦建成教育强国和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把学段衔接纳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系统研究,思考如何构建和优化完整、连贯、科学、适切的教育体系,力争实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学段自然衔接。要开展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研究论证,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伴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必须正视科技发展对课程教学的冲击,做好数字时代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研究,推动学段衔接走向高质量育人。同时,要关注国际趋势,比较不同国家课程教材的概念水平、要求层次等内容,吸收借鉴好的国际经验做法。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犹如树的生长,从一棵小树长成一棵大树,这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通过构建完整、连贯的全方位、长链条教育体系,加强学校“软件”的多样化、“硬件”的统一化建设,实现各个学段相互成全、相互支持,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迈上成长新台阶,在实现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张广斌,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