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无疑是中国教育的“大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科技大会……过去这一年,随着一系列重大会议的召开,教育强国建设的施工图、进度表愈发清晰,“四梁八柱”愈发明确,前进的号角愈发嘹亮。过去这一年,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征途上,我们总能在关键时间节点聆听到有关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声音,一个个重要指示批示,一次次关键讲话谈话,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谋篇布局,聚势落子。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过去这一年,教育、科技、人才,汇聚了巨大的声量。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水平,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石,为科技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根本动力。之所以要“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结合起来”,是由高等教育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决定的。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奏响教育强国建设“新声音”,高等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持续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切实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把重大任务的科教结合作为“发动机”,融入学科交叉和基础研究中,为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创造源头。所谓重大任务的科教结合,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强大动力。高校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应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和前沿创新作用,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新研究领域,勇于探索、突出原创,培育一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源头活水”,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与媒介。而鼓励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第二个“笨功夫”,不是指到处找方法,而是在实践、工程、产品中去找问题,并把它解决、实现创新。这提示青年人才要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开创科技成果创新大好局面。奏响教育强国建设“新声音”,必须强调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升的核心,科技进步能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来实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培养和储备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具有深远意义。“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无比清晰准确地指出了人才作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的关键地位。而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必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人才大厦的栋梁。人才的培养、素质和使用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的工作机制,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教育、科技、人才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三者的一体化发展能够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要认真研判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看清楚教育在时代变革中的位置,知晓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不断增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紧迫感、使命感,更有力地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回应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要更好地回应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必须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有理想,就是要积极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负责任,就是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