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目前关注“教”的基本规范和推进策略,逐步迈向引导“学”的内在需求和自主管理
信息化教学需要回归课堂教学本质,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课堂系统
近日,辽宁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电子产品使用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控制使用时长、科学规划设计、提高应用能力、保障应用效果等6个方面规范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电子产品使用与管理。其中规定,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的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从现实来看,伴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后,电子产品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何对电子产品的课堂使用进行规范和改进,成为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现实课题。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教育的供给形态,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生成的资源,将一些难理解的概念进行了直观化展现,信息化平台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和信息,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更为精准的学情分析和即时反馈。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使用也引发不少现实问题,比如学生过度用眼、视力下降,电子产品依赖,信息过载导致的思维碎片化发展,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学生有效社交减少,进而影响了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
辽宁省此次专门出台文件,将“规范”作为基本手段,这一直面教学痛点问题的探索颇值得借鉴。一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视力发育和认知特点,从“以防为主”的一刀切严格控制,转向了“防用并举”合理地按需使用。《通知》要求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此外,学校要建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监管评价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优化电子资源和设备使用方式,切实保护学生视力健康。二是从“管理制度导向”转向“能力建设导向”,聚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应用能力建设,避免简单替代。《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建章立制、规范引导是基础和前提,要想真正破解信息化教学的痛点,笔者认为还需要把握好教育的基本属性和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在电子产品的教学应用上,要从目前关注“教”的基本规范和推进策略,逐步迈向引导“学”的内在需求和自主管理。从内在需求方面看,传统的粉笔、黑板、笔记本是慢媒体,让学生可以相对从容地记忆和理解,多媒体课件、虚拟资源、应用平台是快媒体,让学生可以快速获取知识,可以远程进行实时沟通。快媒体与慢媒体的有机结合应该会是未来课堂的常态,需要引导学生依据需求来分析所用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电子产品。从自主管理来看,学生课上“在线”时间越长,课后的“脱网”就会越难,要引导学生有效规划时间,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管理,让电子产品成为成就自己的工具。
破解信息化教学痛点的关键在于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这方面讲,信息化教学需要回归课堂教学本质,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课堂系统,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的本质。
课堂的本质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应该是师生生命的共同经历,是彼此心灵的共鸣,是语言的在场交流,是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真正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任何技术和资源所无法比拟与替代的。当然,信息化环境也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人机和谐共生体现在既有学生基于电子产品的个性化探索,也有小组合作充满建设性的讨论;既有教师利用课件的教学引导,也有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既有每个学生开放多学习通道、有效地学习,也有师生共同在场的成长陪伴。这样的信息化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人机协同为场域,如此一来,以往的教学痛点或许会就此转变成育人的增长点。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研究员)
作者:王凯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12日 第02版 版名:评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