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教育变革,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开辟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进一步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中小学校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重要实施主体,要充分认识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实践中把握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着力点。
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识指南》强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使用指南》强调应坚持育人导向的应用原则。学校应结合实际资源和条件,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工智能教育贯穿于学校文化、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及管理教研等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外,还应明确机制保障,建立由校领导牵头的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动机制;明确经费保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这些举措,积极营造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文化氛围,推动实现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分层次研发特色校本课程。《通识指南》提出要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还提出要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使用指南》提出针对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差异化应用的策略。学校可以在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育资源的同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分层次研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通识指南》提出要将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分层开展通识培训、专项研修。学校应组织开展系列专题培训,体系化地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例如,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湖畔小学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兴趣专长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初级、进阶和高级分层培训活动。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学校要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对于在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可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选拔骨干教师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奖励,这种正向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学校内部的持续深化和发展。
伦理教育与监管不容忽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在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伦理教育和监管工作应得到关注和引导。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伦理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化和发展,需要政策引领、技术支撑、师资赋能与伦理约束等方面的协调推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可以预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郝春娥系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基础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