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一些热门博物馆不仅门票“一票难求”,馆方的讲解服务也“一位难求”,不少观众转而选择购买非馆方的讲解服务。然而,现实中社会化讲解服务也存在收费标准不规范、讲解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馆方供给不足,市场供给质量低下,博物馆讲解服务令观众体验不佳。有的讲解员为吸引游客大量引用野史甚至进行杜撰,穿凿附会,与现实进行强行“联系”,将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过分强调文物的价格而较少对文物历史、艺术和文化的价值进行诠释。
博物馆讲解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社会化讲解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早已有之。造成这一矛盾问题的根本原因,当然还在于供给侧提供的质量与数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应紧紧围绕内容建设和市场需要,挖掘展品的更多信息,丰富讲解服务的形式,并建立起规范的市场化服务机制,带动文物的文化传播。国家文物局2023年8月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馆内讲解服务供给、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不断拓展讲解服务形式、加强讲解人才队伍建设等意见,条条直指当前讲解服务痛点。
加强一体化设计,适当将社会化市场化的讲解活动与博物馆的运行进行融合,将社会化讲解推向正轨。除了科研院所和学校的活动外,其他市场化的讲解员均应通过培训后持证上岗。具体的方法,可采用“一馆一证”的持证方式。即每一个博物馆的解说,均应通过该博物馆的培训,合格后由博物馆核发讲解员证书,方可为社会提供讲解服务。这是因为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其独有的馆藏及风格,布展的思路和整体历史叙事、架构也都有其独特性。通过博物馆的专业培训,可以保证讲解的基本质量。
博物馆在此过程中,重点要建立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解说内容审核机制,并自建或依托第三方建立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博物馆还应探索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提供更加丰富的解说服务,比如AI数字人解说、扫码解说等方式。以扫码这一为大众所广泛使用的方式为例,在每一件展品前提供二维码,观众扫码即可得到这一展品的详细文字信息和音频视频讲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普通解说无法覆盖的内容。一个展区所有展品的信息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不仅可以为观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且也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将内部的质量和供给能力提高与市场化讲解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文物的文化传承功能才能达到更优效果。
(作者:廖德凯,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