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中国区)官方网站

我的教育通行证|loading...
教育云应用
无障碍浏览 尊龙凯时APP
精华博客
  •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 教育需要宽容
  • 让经典成为童年的彩虹——写给学生的名
  • 从“数方格”到“面积公式”:开启数学
  • 倡议书
  • 童言趣语——二宝成长足迹(69)
  • 一个在农田中读书作诗的人
  • 【征文】从未记起却不曾抹去
推荐作文
  • 翻过那座山苏心悦
  • 那一刻,我真的长大了!李若滢
  • AI绣山河 人文引经纬苏心悦
  • 懂得王琸珺
  • 母亲的爱从未改变王琸珺
  • 那抹绿色王琸珺
  • 一件令我愧疚的事王琸珺
  • 希望郑雨菲
  • 我的乐园肖硕哲
  • 《桃花赞》李婉琪
  • 春天在哪里苏熙尧

高等教育何以向“新”引领

2025年04月17日 11:15 中国教育报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工作会在北京召开。380名学会理事、高校书记、校长齐聚于此,探讨交流如何更好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好三年行动计划,展现新形象,作出新贡献。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如何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2025年,高等教育向何处发力?记者采访了部分参会嘉宾。

1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

建立人机协同育人新机制

人工智能浪潮为高等教育带来范式变革的重要机遇,同时也对传统育人模式提出新挑战。

“从经济发展看,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一体发展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从技术变革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革命、重塑教育生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葛道凯分析道。

高等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之变?“当前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等都呈现出新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理事长郭新立表示,对此,高等教育应当积极构建智能驱动的育人新范式,打造技术赋能的资源新形态,建立人机协同的育人新机制。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要兼顾‘不变’与‘求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说,要发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正向赋能作用,坚持科技向善,保持教育内在规律、立德树人初心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要加快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智化环境中的价值判断力和人文情怀,以技术为翼、以育人为本,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涵养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助力。”郭新立说。

2  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

提升教育综合改革质效

当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正蓬勃兴起。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要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瞄准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现代制造业建设重点领域、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等,牵引办学资源向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

“要突破人才培养教育范式、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积极汇聚校企优质资源,共建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将企业工程实践中的‘真问题’‘真需求’融入教育教学科研,探索实践校企‘四共四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范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说。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学校通过与中国航发共建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研究院等方式,探索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与企业是比较强的上下游耦合、互相支撑、协同发展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表示,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协同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3  聚焦关键性技术突破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中试熟化环节薄弱,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服务人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玉表示。

如何破解?对此,周玉鼓励高校依托高校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并在有组织研究单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此外,还要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开展前沿科技和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焦前沿领域、新兴领域、交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治莹说。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欣

文: 责编:陈伟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闻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尊龙凯时信息网 地址:尊龙凯时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