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中国区)官方网站

      我的教育通行证|loading...
      教育云应用
      无障碍浏览 尊龙凯时APP
      精华博客
      • 数学课堂之美,美在“教师有效引领,学
      • 关爱心灵,成长共舞——我的学生观
      • 我的学生观
      • 我有一段情
      • 【征文】寻乡记:中原厚土,是最生动的
      • (征文)《追寻年的记忆》
      • 【征文】《成长就是一种继承》
      • 儿时年味浓——小年
      推荐作文
      • 遇到的几位好老师崔海绞
      • 遇到的几位好老师崔海绞
      • 《年夜饭》杨峻熙
      • 日记郑雨菲
      • 我的演讲稿郑雨菲
      • 《赶集》杨峻熙
      • 我成功了苏天麦
      • 我和嫦娥过一天苏天麦
      • 抓娃娃苏天麦
      • 和“龙”一起过龙年苏天麦
      • 学校运动会苏天麦

      这个第一,我们为啥不离不弃?

      2025年02月17日 14:41 人民日报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最近看到个数据,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放国际上看,我们的家底已经挺殷实了,制造业费时费力来钱慢,我们还有必要花这么多精力去保持这个第一吗?

      ——人民网网友13***0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制造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先看小的。各式各样的电饭煲、榨汁机,便携实用的折叠自行车、电动平衡车……百姓吃穿用住行,离不开制造业。

      再说大的。从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到“梦想”号探秘大洋,从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全船贯通到CR450动车组样车下线,一项项发展成就,离不开制造业。

      还有“急”的。抗震救灾,无人机建模测算,起重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助力,8分钟搭起一间安置板房;应急保电,除冰机器人仅需15分钟,便可清除500米架空线路的覆冰隐患……没有全球领先的“中国制造”,这些难以实现。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坚实依托,既能通过高强度研发,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突破,也能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造业还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事关亿万百姓的饭碗。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超1亿人,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4.4%。

      说到底,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也不能指望其他国家来满足我们对万千消费品、工业品的巨大需求。换言之,制造业的这个第一,绝不是用来自得的“花架子”,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实实在在的家底和根基。

      这个第一,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日用生活消费品仅有纱、布、火柴等为数不多的品种产出。

      白手起家,攻坚克难,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传统家电、服装等消费品到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一个品种全、门类多、体量大的完备产业体系“支棱”了起来。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始终稳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为30%。一代代人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换来的这一奇迹,我们怎能离弃?

      不离不弃,也因中国制造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实业,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到记述传统工艺的《考工记》《天工开物》等古代典籍,再到实业救国的近代企业家张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背后都有着对实体经济的看重、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心无旁骛做实业,是中华儿女的本分,是赓续千年的传承。

      回望来路,倍感珍惜。放眼全球,“保持第一”,蕴藏着应对大国博弈、抵御风险挑战的底气。

      从世界经济史看,许多经济强国的诞生,开端皆是制造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一些国家“脱实向虚”、转移产业,导致“产业空心化”,近年来正大力吸引制造业回流。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国家凭借低成本等优势,奋力角逐制造业赛道。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加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们稍有懈怠,便会错失机遇、陷入被动。这些年,我们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就是为了让供应链“命门”自主可控。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有人认为制造业“费时费力来钱慢”。这个问题怎么看?

      不可否认,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设备采购、市场开拓等,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有的确实短期看不到回报。同时要看到,虽然赚不了快钱,但通过抓住市场新需求、新趋势,持续经营、努力提升,不难获得稳定的经济回报和发展空间。相比之下,如果脱实向虚,追求短期利益赚快钱,看似轻松,却蕴藏着更大风险。全国600多万家制造业企业日复一日地坚守实业、深耕主业,何尝不是经过多维考量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不离不弃,是责任,是情怀,更是比较优势、战略定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面临何种挑战,我们都必须也能够与制造业长相守、共荣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7日 01 版)

      文: 责编:武林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闻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尊龙凯时信息网 地址:尊龙凯时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