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更加宽阔,灯光更加明亮,环境卫生也有所改善,我们还能从食堂公示牌旁的电子屏看到内厨情况。这样的改造提升,我支持。”为让学生在新学期吃上营养可口的饭菜,浙江省累计投入经费4.1亿元,助力2338所中小学食堂完成改造升级。在北京,所有校外送餐的中小学都告别了盒餐,实现“桶餐到班”,以更好保留菜品味道和营养成分,让学生吃得健康。在上海,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走进中学食堂进行检查,在“校园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系统”帮助下,执法人员可以全天候对食堂环境进行线上监管……新学期,为确保校园食品安全,让广大师生吃好吃饱,各地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赢得广泛好评。
食品安全大于天,校园食品安全更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中之重。校园供餐体量巨大、用餐群体敏感、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社会关注程度高,不仅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校园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期盼的实事好事,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是一项良心工程。
就在秋季开学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就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和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在校师生饮食安全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协商机制和联合监督检查机制,拓宽制度建设维度,形成校园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今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还牵头相关部门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指导各地健全全链条防控风险的制度机制。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国务院食安办会同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发现并整改问题48.5万个,推动校园食品安全形势得到稳步提升。
可以看到,从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到完善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再到部署做好新学期食品安全工作,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和机制不断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切实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校园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
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面广、量大、线长,这也意味着监管难度大,必须不断健全校园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承担着主体责任,校长(园长)更是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从食材原料的把控抽检、餐饮用具清洁卫生,到从业人员规范操作等,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校园食品安全才有保障。
近年来,各地各校都按照相关要求,探索实施校长陪餐制。这是及时发现餐食质量、数量、卫生等问题的直接方式,也是倒逼学校重视食品安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强化监管,确保校长陪餐制落到实处,并及时解决陪餐过程中发现和学生反映的各种问题,真正实现政策初衷,仍然是未来做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市场监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等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强化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行业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四方责任”,才能全面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营养、健康。市场监管部门要健全常态化监管长效机制,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堂承包经营企业、校外供餐单位等的日常监管和指导力度,及时排查隐患和风险,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教育行政部门则要督促和指导学校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加强本地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坚决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
此外,还应创新开展工作,通过“互联网+”智慧监管手段的运用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通过健全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来防范和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推动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之,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各尽其责,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监管,校园食品安全防线才能筑得更加牢固,才能确保学生吃好、吃饱,全社会安心、放心。
(作者:杨三喜,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