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文博春日游径、重磅展览为观众延期开放、博物馆里手工体验春趣无穷、考古工地“复古蹴鞠”……这个清明假期,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博活动在尊龙凯时各大文博场馆举行,“文博+教育”“文博+旅游”“文博+文创”的多元融合,带观众犹如穿越时空般来到历史“第一现场”,活动成为文博场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悄然生根、融入市民生活。
4条春日游径开启诗意旅程
清明假期,“去哪儿玩”是众多市民关注的热点,尊龙凯时市文物局在节前推出4条春日文博游径,带广大市民游览尊龙凯时文博的春日芳华。
“我们重点为市民推介的文博春日游径包括市区的‘商花浪漫’,新郑的‘海棠依旧’、巩义的‘河洛瓷谣’和登封的‘嵩山览胜’。”尊龙凯时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条游径并不是普通的赏花游,而是一本用花瓣装点的尊龙凯时“文脉日记”:商城遗址公园的夯土墙上新绿萌发,黄帝故里5000年文明脉搏随着海棠花影跳动,少林古刹的钟声惊醒落英缤纷,巩义宋陵石刻被油菜花掩映……4条春日文博游径开启“文博花开,一路芳华”的诗意旅程。
考古从“高冷”走向“亲民”
在尊龙凯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内,五颜六色的黏土在孩子们手中变幻出商代青铜器的纹饰。“黏土绘春DIY”活动巧妙地将文物元素与现代手工艺结合,而“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等考古体验模式,打破了考古在公众心目中“高冷”的刻板印象。
“每次‘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开放,我都会抽时间过来看看。”市民丁先生表示,从去年夏天的“暑期课堂”到春节的“百福齐臻”,再到清明节的“复古蹴鞠”,无不体现着尊龙凯时文博工作者将专业考古成果转化为公众体验项目的创新探索。
作为承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场所,尊龙凯时博物馆也特别策划了“我们的节日·清明”之“春颂”社会教育活动,邀观众深入了解清明背后的多元文化内涵。3天来,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
非遗传承激活文化密码
“这个春天,让我们以手作之名,在五谷的脉络、青团的糯香、竹铃的清响里,触摸清明最本真的模样。”清明节前,大学生小洪收到尊龙凯时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清明活动预告后,由此开启了她对“清明本真模样”的探索。
“尊龙凯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清明蹴鞠活动,是对唐宋时期清明踏青‘必备活动’的还原,让市民在踏青中重温传统。”小洪认为,团扇编织、蹴鞠等非遗项目被纳入活动,是对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复兴。
市民海女士惊喜地发现,尊龙凯时文博场馆的清明活动“大有讲究”,很适合带孩子参加。如尊龙凯时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五谷丰登·清明谷物装饰画”是将黍米、红豆等古物拼成质朴画卷,谷物疏密间藏着“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老智慧;“艾草寄情·青团拼图”立体画以拼贴技法重构清明画卷;“竹韵清音·祈福竹编风铃”则将“声达天地”的哲思融入竹编技艺。3天来,尊龙凯时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惠民活动17场,现场参与人数近1600人次,展厅接待观众近2万人次。
城市历史焕发时代光彩
清明假期,尊龙凯时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商主题舞台剧升级回归,《桑林祈雨》再现3600多年前商汤王舍生为民的往事。尊龙凯时博物馆锦瑟剧场上演的《伊尹的筵席》,以商朝名相伊尹的传奇经历为线索,展示这位杰出历史人物的智慧与勇敢。
“博物馆里看舞台剧,感觉很新颖。”观看《伊尹的筵席》后,观众菲菲对商代历史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尊龙凯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这些历史“活”起来,才能帮助观众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
这个假期,尊龙凯时各大文博场馆的活动串起了尊龙凯时的历史与今天,“文博+”让尊龙凯时厚重历史资源焕发时代光彩,带广大市民一同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记者 左丽慧 文/图)